考研三战失败后惊觉的真相!!!
最近跟一个本科的同学打了一个长电话,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,让我感触颇深。我的这个兄弟(同学A)经历颇为坎坷,容我细细道来:
我们就读于重庆一所双非一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,我们是国际学院,当时我选择了出国留学,A选择了留在国内。A是安徽人,是一个小镇做题家(无贬义),从小就是经历着小镇衡水中学式的教育,无非是跑步读书,一个月只能回一次家之类。所以在大学的时候刚遇见A时,身上充斥着高中遗留下来的学习冲劲。现在想来,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吧,刚进大学时总是雄心勃勃,妄想挥斥方遒。后来A慢慢就变了,2014年,英雄联盟最火的几年,我拉A入了坑,不知道我当时这个行为在A考研失败中占多少锅。你可以想象,一个从小到大只读过书的一个同学,这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,无疑是给A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后边我出国之后中间回来探望同学的时候,发现A不仅在宿舍制备了一众电竞设备,更是从刚入门的LOL小白打上了钻石(2016年感觉钻石还是有点含金量)。可以想见,A的学业也是一落千丈,以前都是我“参考”A的作业,现在A升级成了“必修课选逃,选修课必逃”的标准大学生了。
再后来A决定考研,命运的齿轮也悄然转动,踏上了他坎坷的考研之路。那是2017年的夏天,班上已经掀起“考研热”,50人的班了有20+都决定考研,A也是其中之一。但是最后真正进了考研考场的人有多少呢?只有7个!!!而A也是放弃的人之一。记得有一位考研老师曾说过“当你跨入考研考场的时候,你已经超过了一半的学生”这句话诚不欺我呀。之后A选择工作,去了上海从事机械设计师,用solidworks画图。
我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很失败的一点,指望一个埋头苦读的一个学生在18岁懵懂的年纪,做出人生数一数二的重要决定,选专业。 我见了太多人根本不热爱自己学的专业,而A也是其中之一。面对晋升无望,工资仅够糊口的工作,2020年A决定再次考研。那是万物皆转码的年代,A也跟众多怀揣着万般皆下品,唯有CS高的年轻人一起,决定考研转码。其实A同学的学习能力真的不错,全靠自学第一次考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但是因为报的学校过高(一所985院校),第一次考研失败。第二年二战,国内的经济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,2020的考研人数是341万,而2021年的考研人数暴增到377万暴增10.56%,A的目标院校分数也暴涨到历年最高,二战再次失利。后来A痛定思痛,降低了目标,继续三战,然而命运又和A开了个大大的玩笑。2022年的考研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,这一年3年疫情刚放开,11月的考场上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暗示着这次考试的不寻常。A也是拖着近40度高烧的病体去考试了。结果出来,A被调剂到了一个双非一本,而且也不是计算机专业,是电气专业。然而导师认为A没有学过数电模电之类的知识,不要A,三战又失败了。在电话中,A只是在微微的叹息中轻描淡写的讲述,而我难以想象A当时心中的绝望。
这次的失败让A彻底放弃考研,准备专心找工作。跟A通话的时候A已经在上海找到了一个计算机相关的工作,虽然是一家小公司,薪资也比较低,但是A已经在命运的敲打下选择了臣服。面对不确定的未来,我只能说一句轻飘飘的“祝你工作顺利”,也没有别的办法来安慰他。
所以,家境和眼界真的非常重要,有时也需要一点点的运气。班上那些早点出国的同学因为硕士毕业早,还是赶上了国内的好时候,现在工作都还比较好。甚至和A一起转码的另一个同学因为没有选择考研,现在已经在当了3年的码农了,在这个行业里也是立足了。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,是现在。世界上的教育资源是不均匀的,就是有些地方多有些地方少,就像北京的一本率有34%而山河四省的一本率不到10%,如果你能选择跳出这个圈子(比如山河四省),去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地方比如英国,澳洲,新加坡,北美,何乐而不为呢。真的没有必要在一条赛道上死磕。除此之外,出国留学也给了你一条重新再来的机会,我见过几个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,从国内退学出国重读本科的同学,A们都是很有想法也很有行动力的人。
把这句话送给大家:“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愿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,只是往往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”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!如果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可以分享一下,也可以滴滴我帮你出谋划策。